只买贵的:内行说说拍卖的故事(一)
年轻的拍卖人
说到拍卖这两个字,大多数人都觉得离自己很遥远,我也是。
2000年拍卖兴起时,我刚从本科考古挖完坟出来,无意间跟着一位前辈拜访了一家拍卖行。当佛像部专家走出来的时候,我真的有些吃惊,咦,他们不应该都是老头子吗?怎么有这么年轻帅气的专家呢?
那时候,才想到年轻人也是可以投身拍卖这个行业的。
国内的拍卖从业者普遍很年轻,最新一波小专家都是90后,而各拍行老总也不过30-40岁。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拍卖开始的比较晚(1994年中国嘉德在大陆举行了第一场拍卖,而英国在200年前就已经有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份工作高压力高强度,需要不断补充年轻的工蜂。
高压的拍卖工作
工作至今,我被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是:「看拍卖收门票嘛?」;其次就是「你们好爽啊,一年拍两次就没事了」。
是的,传统拍卖行一年只会拍两次,俗称为「大拍」。虽然又叫作春拍和秋拍,但事实上拍卖的时间大多集中在4/6月,10/12月。有些公司还有四季拍卖,俗称「小拍」,拍品的层级就比大拍要低一些。
但是,拍卖从业者的工作可不是在拍卖那几天站一下敲敲槌子就完事了。拍卖行是中介机构,为第三方货品找到买家,赚取的是买卖双方佣金,而我们看到的拍卖只是「拍」的那一幕。
完整的流程是:征集拍品—整理信息—制作图录—宣传招商—布置展览—巡展—预展—正式拍卖—结款交货—征集下一季拍品……所以每一次拍卖都是要花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准备,而且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莫比乌斯环。拍卖的业务不仅要尽到专家的义务,熟知市场,鉴定真伪,还要同时做图书编辑,展陈设计等等。所以,没有周末和午夜加班是常事,偶尔还会听到某某从业人员拍前猝死的悲讯。
啼笑皆非的拍卖收藏
在刚开始工作时,最常听到是各种上拍人的故事。刚开始接电话还听得颇受感染,老大从地窖里挖出来的金砖,老二代代相传的夜明珠,老三钓鱼钓起来的沉船宝藏……后来工作久了,基本上一听人开始讲就可以不用看了,肯定不是什么好东西。
除了小说,哪来那么多传奇?靠谱的藏品一般都还是正规渠道买来的,顶级藏品大多是家族收藏,传承有序。但都不是神州大地想挖就能挖啊!一般说故事的上拍人,不是自己编的,就是被别人骗了;只要怀揣着不切实际的发财梦,就很容易被假货贩子叮了裂缝。
大玩家曾说过一句话,不碰不懂的东西,的确是这样,在未知领域面前,你可以不断学习,或许过程中会交一些学费,但也比原地妄想强。可悲的是,这些被骗的「藏宝人」,大部分不会接受现实,只会认为是专家没经验不识货。
他们拿着民间专家开的伪证书,看着层出不绝的鉴宝节目,继续奔赴在寻找伯乐的道路上。
有钱任性的大买家
大玩家有一篇文章提到了拍卖行的大买家刘益谦先生,但是以一个非常有趣的角度:他刷了三亿,黑卡信用卡积分该怎么算啊,哈哈……当时消息一出,整个朋友圈都是同行纷纷撒花:「任性哥又任性了呀」。
其实,刘先生是拍卖浪潮中受益的第一批买家。他早期步入拍卖行时,并不算「有钱任性」。他讲,「哎呀那时候反正也不太懂,听说图录封面是最好的,我就买封面呗」,于是大幅购买了一系列封面拍品;结果因为买得早价格低,又确实是真正的精品,所以现在这些「封面」藏品已经升值数十倍。
而刘先生的身家、名望,也随着他购买的艺术精品不断翻倍。现在他与夫人开创了「龙美术馆」,所展览的是这么多年来夫妇二人购买的艺术藏品,从古代书画到近现代书画,瓷器油画无所不有。
可以说,任性哥不光任性,也为艺术品教育、及海外回流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鉴于篇幅不宜太长,故事未完待续……
再来一点小知识
国际知名拍卖公司:佳士得,苏富比,邦瀚斯,菲利普斯,天成国际,罗芙奥等
国内知名拍卖公司:嘉德,保利,匡时,华晨,荣宝等
拍卖公司部门: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瓷器杂项,家具,油画,古籍,当代水墨,珠宝,腕表,红酒等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