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凡尔赛文学”火了。 最初,点燃网友调侃欲的,是这样一条“和闺蜜一起给各自男友发消息看谁回复快”的微博: 这样一条平淡中秀着恩爱、克制中透着炫耀的微博,引来各种调侃和模仿。随后,原作者的其他微博也被扒出来,一句话总结就是——充满了炫耀的气息: 品味到“凡尔赛文学”的特点了吗?这种特殊的网络文体,以波澜不惊的口吻,假装不经意地炫富、秀恩爱。 普通的炫耀,无非在社交网络发发跑车照片,或不经意露出名牌包包logo,但“凡尔赛文学”还不这么直接。 微博博主@小奶球还专门制作过“凡尔赛文学”教学视频,讲解其三大精髓要素: 在豆瓣上,也有一个名叫“凡尔赛学研习小组”,组员们将“凡尔赛”定义为“一种表演高级人生的精神”。 随便点开一个帖子,都能看到五花八门的“凡尔赛分赛”: “凡尔赛文学”这个梗,其实已经在互联网流传半年了。 追根溯源,“凡尔赛”最早的出处是日本漫画家池田理代子的作品《凡尔赛玫瑰》,这部作品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讲述了上流贵族的生活故事。 随后“凡尔赛”摇身一变,成为了在互联网上立长得美/学历高/家境好等“高级人设”的代名词。 “凡尔赛”们或许只是平凡的普通人,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躺在1800平米的大别墅里、遍地散落爱马仕包包、抱着年薪千万的伴侣哭泣。 有网友给出精准的形容——“凡尔赛”就是“烦而晒”,又烦又爱晒。 这让时间君想起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中写到的:“这个世界是一个舞台,我们都是演员。” 社会学家戈夫曼曾用服务员的例子,来说明人在社交生活中普遍具有的演员特质——对于服务员来讲,后厨就是他们的后台,就是他们作为演员卸妆的地方,但是,当他们举着餐盘,走到大厅的那一瞬间,就从后台进入了前台,于是,他们会马上重新涂上妆容。 所谓前台,是“个体表演中以一般的和固定的方式有规律地为观察者定义情境的那一部分”;所谓后台,便与之相反,是“那些被竭力抑制”、“可能有损于它所要造成的印象的那些行动”。 我们对于前台和后台的操纵,便是所谓的“印象管理”。 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印象管理”意识,在发朋友圈的时候,我们都会尽量选择自己看起来最好看的照片,配上独具特色的文案,再设置一个可见分组,避免破坏在亲戚心目中的乖巧形象。 《黑镜 第三季》剧照 牛津大学研究者 Bernie Hogan认为,人们的自我呈现已经从一种现实生活中的表演行为,变成了社交媒体的“展览”行为。只要你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