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八月, 2015的博文

用什么标准检验信用卡?

1.从积分说开去 朋友们应该至少有一张信用卡吧,不过,你是不是从未关注过信用卡的积分? 如果你曾使用过信用卡的积分,你兑换了什么?换来的东西是否满意呢? 先说一个发生在我朋友身上的故事。人在美国,拿到一张美国运通签账卡。开卡礼是刷卡1000美金送2.5万分。正好要安排一趟旅行,在我的教唆下,把这些积分转到英国航空变成3w多分。拿其中2w换了一张官网价格2599美金的机票;还剩下一万多分,足够从北京去一趟香港。很爽吧? 积分的效用其实代表了这张卡的平均回报。大多数情况下,积分最划算的消耗途径就是兑换成航空里程、酒店积分。举个简单例子,招行的6000积分,可以换成一个16G SD卡,在亚马逊卖60块;也可以去DQ消费,按20=1元能换成300块;而选择换里程(需要用运通金卡或白金卡),可以拿到8000公里,在东航够飞一个短途的商务舱。 不同航空公司的里程价值也不一样。同样6万里程,放在亚洲万里通可以换北京-纽约往返经济舱;而放在国航,只能换单程(我故意忽略了英里和公里的区别,是因为在信用卡兑换时并不会体现出这种区别)。总体来说,香港的亚洲万里通好过国内的几家;南航、东航比国航好;国外有一堆可以秒杀亚洲万里通的常客计划,但是咱们够不着。 还有的卡可以兑换酒店集团积分,比如招行运通卡,这更实用。毕竟机票可以找各种特价经济舱,但酒店是刚需,地段不好床不舒服等等都会谋杀掉旅行的好心情。今年我在美国旅行,酒店基本上都是用积分兑换的,住得特别好还不怎么花钱,于是能把更多的预算放在吃喝玩乐上。 有些人会把信用卡的回报仔细地计算出来,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我从不这么算,都是“毛估估”:能换亚洲万里通有加分;兑换比例12:1好过15:1;此外,常有双倍、多倍积分活动也可以加分。 2.积分以外的 有的银行风控和傻子一样;有的银行三天两头打电话请你做分期;有的银行出境刷卡得客户报备;还有的银行,IT巨烂于是可以薅到各种积分。 毕竟信用卡是要在生活中常用的,所以用得爽很重要。在这方面招行和工行都不错。我从06年开始用招行,几乎没被风控打扰过,在境外遇到过一次被自助加油机扣错钱,打了一个电话让银行跟进很快就处理掉了。工行也不赖,但积分回报实在太差,所以我平日主刷招行的运通卡。 3.检查你的钱包 说到这里,建议大家检查一下自己的钱包,看看平时常...

只买贵的:内行说说拍卖的故事(一)

年轻的拍卖人   说到拍卖这两个字,大多数人都觉得离自己很遥远,我也是。 2000年拍卖兴起时,我刚从本科考古挖完坟出来,无意间跟着一位前辈拜访了一家拍卖行。当佛像部专家走出来的时候,我真的有些吃惊,咦,他们不应该都是老头子吗?怎么有这么年轻帅气的专家呢? 那时候,才想到年轻人也是可以投身拍卖这个行业的。 国内的拍卖从业者普遍很年轻,最新一波小专家都是90后,而各拍行老总也不过30-40岁。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拍卖开始的比较晚(1994年中国嘉德在大陆举行了第一场拍卖,而英国在200年前就已经有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份工作高压力高强度,需要不断补充年轻的工蜂。 高压的拍卖工作   工作至今,我被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是:「看拍卖收门票嘛?」;其次就是「你们好爽啊,一年拍两次就没事了」。 是的,传统拍卖行一年只会拍两次,俗称为「大拍」。虽然又叫作春拍和秋拍,但事实上拍卖的时间大多集中在4/6月,10/12月。有些公司还有四季拍卖,俗称「小拍」,拍品的层级就比大拍要低一些。 但是,拍卖从业者的工作可不是在拍卖那几天站一下敲敲槌子就完事了。拍卖行是中介机构,为第三方货品找到买家,赚取的是买卖双方佣金,而我们看到的拍卖只是「拍」的那一幕。 完整的流程是:征集拍品—整理信息—制作图录—宣传招商—布置展览—巡展—预展—正式拍卖—结款交货—征集下一季拍品……所以每一次拍卖都是要花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准备,而且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莫比乌斯环。拍卖的业务不仅要尽到专家的义务,熟知市场,鉴定真伪,还要同时做图书编辑,展陈设计等等。所以,没有周末和午夜加班是常事,偶尔还会听到某某从业人员拍前猝死的悲讯。 啼笑皆非的拍卖收藏   在刚开始工作时,最常听到是各种上拍人的故事。刚开始接电话还听得颇受感染,老大从地窖里挖出来的金砖,老二代代相传的夜明珠,老三钓鱼钓起来的沉船宝藏……后来工作久了,基本上一听人开始讲就可以不用看了,肯定不是什么好东西。 除了小说,哪来那么多传奇?靠谱的藏品一般都还是正规渠道买来的,顶级藏品大多是家族收藏,传承有序。但都不是神州大地想挖就能挖啊!一般说故事的上拍人,不是自己编的,就是被别人骗了;只要怀揣着不切实际的发财梦,就很容易被假货贩子叮了裂缝。 大玩家曾说过一句话,不碰不懂的东西,...